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非物质遗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晒制技艺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4月02日

海盐晒制技艺

    海盐晒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936;项目名称 :海盐晒制技艺;项目类别: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儋州市;编号:Ⅷ-153。 
    这是继儋州调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由儋州市文化馆于2007年3月收集和组织材料申报并获准的又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洋浦的盐田村和峨蔓镇的盐丁村等地距今仍然采用这种传统的海盐晒制技艺。洋浦盐田方圆750多亩,散布着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千年晒盐石槽,这种日晒制盐工序是我国现有盐场中保留沿用比较完好的古盐场之一,见证了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千年古盐田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洋浦半岛西南处,濒临新英湾,距今1200多年。现今保存了750多亩的盐田,7300多个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约八九十个,蓄海水池约六七十个。
    千年古盐田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美的日晒盐制盐方式的古盐场。数千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全部是祖辈开凿打磨,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田周围,像一个个撒落的黑珍珠;弯弯曲曲的卵石道蜿蜒其间,像一条条项链。外行人也许看不出门道,其实这些盐槽的摆放很是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是为了充分利用阳光,盐槽围拢,中心是一片片乌黑的盐泥。放眼望去,一片片盐泥时而被木耙松开,时而被收集压实,有时太阳暴晒,有时海水漫灌,就是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过滤出白色的海盐,造就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盐工。原始的古盐田,大大小小的圆盘式的石头,极具有一种原始美和形式美,很有观赏价值。  
    传说,炎帝时就教化民众“煮海为盐”;近年,福建考古发掘出土多件煮盐工具,证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利用海水煮盐;至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文字记载我国开始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使得制盐工艺不断向前发展。
    盐田村里曾经留传一本族谱,上面关于祖辈晒盐为生的记载始于公元805年。倘若按照族谱记载,盐田村建盐田,推广日晒式制盐的作业方式已有1203年的历史,比目前出土的文献记载还要早600年。
    相传1200多年前唐末年间,一覃姓青年盐工在海边闪现的海市蜃楼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广阔的盐场和神头石景,他禁不住诱惑,率队寻山问水,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千辛万苦踏上了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几个覃姓的兄弟结伴沿西线海岸,对照幻影所见,来到了洋浦半岛。居身安定后,对旧业情有独钟的盐工们,又盘算着怎样起灶制盐。有一天,兄长谭正德领着几个兄弟来到海边,察看起灶地势时,无意中发现那片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爆晒后,却留下一块块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用舌头舔了舔,有咸味——这就是盐。往日“煮海为盐”的盐工们为了制盐,在海边支起大锅,装入海水,大火煮至水干,方在锅底结成盐巴,而眼前的盐却是太阳晒出来的,这下可乐坏了他们。盐工们想了许多方法,又因地制宜凿石造盐槽。他们的盐田十分独特,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石槽,以之盛放海水。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借助海南的烈日爆晒,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就这样,这些从福建莆田迁途到洋浦的盐工们一改往日“煮海为盐”的制盐方法,以石槽替代铁锅,借太阳之炎烈,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并取名为“盐田村”定居下来。后村民改姓为“谭”。
    此后,他们又在实践中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卤水,再晒盐,产量大增。“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是当地流传了千年的古话,意指洋浦古盐田,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由于这种方式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曾御书“正德”赐给这些盐田人,后来人们也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
    宋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听说海水晒盐之事,来此嬉水,不仅留下了“东坡盐槽”,还将品尝到的盐焗鸡、盐焗虾、盐焗蛋、盐焗鱼等特色盐焗系列美食推广和保存下来,至于赏盐赋诗,更是不在话下。
  苏东坡在盐田嬉水时,忽然觉得双脚奇痒难耐,村民拿出老盐拌上屋前屋后随意长出的狗仔花(花蕊的形状似五只小狗环卧花心),纱布过滤后用来泡脚,一下子治愈脚疾,由此还破解了王安石“五犬卧花心”的妙韵。
由于盐田地处新英湾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湾,这是盐田村和盐田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洋浦盐田的传统日晒制盐工艺属板晒法,制工程序古老、独特,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槽晒”——“收盐”等几道工序。其主要工序过程是利用海水涨潮时淹没蓄海水池,存蓄海水和浸泡晒盐泥地(盐田)里的泥沙。退潮后将海水淹浸过的泥沙翻耙曝晒两三天至干,再铺垫干茅草,夯填入堆筑起来的过滤池(盐泥池),接着把蓄海水池中的海水倒入过滤池,湮浸池中泥沙,海水慢慢渗漏到盐泥池底,透过石缝,积流入旁边低干地面的盐卤水池。次天上午再将积蓄到一定多并沉淀澄清的盐卤水直接浇灌到浅浅的石槽里,曝晒一大半白天,下午即可结成盐巴。
    生产出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正,不带苦味,具有纯天然、无杂质、颗粒小、可直接食用等特点;老盐巴可清热退火,消毒散瘀,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盐田村自古有个传统:女种田,男晒盐。即便很辛苦,过去家里的男丁还是很少到村外打工,安心在家学晒盐,只因盐田村晒出的盐品质高,卖价高,当时收入有保障。据说曾经有近千户人家居住在盐田村晒制海盐,而现在只有寥寥30多户人家面对着荒没,仍然沿袭古时的劳作,坚守世袭的祖业。
    走进盐田,那一垄垄盐田,那大少不一、形态各异的盐槽,那盐工们挑卤水、收盐巴及耕作时褐铜色的背影和那些不知走了多少代人的弯弯曲曲的小道,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古朴。
    在盐田你会感受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独特的景观和制盐工艺使人仿佛回归自然,无数千余年磨砺的盐槽、祖辈们留下的盐田和晒盐方式,演绎出东坡盐槽、千年龟石、白玉盘、古盐铺、仙人脚等神奇传说。令慕名而来的游人及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
    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古遗址之一,洋浦千年古盐田的年代考证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省文博专家丘刚在查阅了大量的唐宋史料后,提出洋浦千年古盐田有近1400年历史的观点。
    千年古老传统晒盐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为国人留下了震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贴士:
•景区观赏性强、文化性强、乡土特色强。盐田制盐工序有趣,晴天或09:30-16:30时间段观赏为佳,该时段观赏可观看到整个晒盐、收盐系列工作程序;盐田村民自我管理,可向盐农购买日嗮盐,2元/袋。
•未经许可不能踩踏晒盐石槽或进入盐池,以免破坏盐池。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